您现在的位置: 凯发国际集团 > “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 > 

共建“一带一路”2.0 续写中非合作传奇-凯发国际集团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24 

  从广州出发,飞越印度洋,经过11个小时的旅程,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这座草原上的城市出现在舷窗外。一走出机舱,扑面而来的凉爽刷新了我们对非洲的刻板印象。

  乔莫肯雅塔机场外,笔直、宽阔的机场快速路是此行第二个惊喜。“新路通后机场至市区的通行时间从2—3小时缩短至20分钟,既安全又快捷。”对这个中肯共建的标志性工程,肯尼亚司机clement赞不绝口。

  一路向北,在被称作“非洲首都”的埃塞俄比亚城市亚的斯亚贝巴,中非合作的传奇故事正不断被续写。“哒、哒、哒”在华坚国际轻工业城充满律动节奏的制鞋车间,当地员工sambata saboka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天可以生产10双鞋子的他,正是近万名在此获得收入的年轻人中的一员。

  再沿着尼罗河来到红海边,海风伴随着黄沙吹来。埃及撒哈拉沙漠中崛起的产业新城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从最初试水销售,到如今自建产线,海大、美的、大运摩托……越来越多广东企业在非洲发掘国际市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天地。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遥远的非洲大陆结出丰硕果实。面向未来,“一带一路”2.0版本是什么样子?“应是从工程建设到标准理念、从传统领域到新兴业态、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蝶变和跃升。”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申钦民说。

  而以对非贸易作为传统强项的广东,也把务实合作拓展至更加多元丰富的领域。投资建厂、增设机构、培养人才……来自中国的标准和经验也在这里撒播种子、生根发芽,为未来中非、粤非合作不断带来新的机遇。

  标准输出

  中国经验助力非洲建设

  高架桥上,满载着乘客和货物的列车呼啸而过,桥下是自在前行的长颈鹿、犀牛、羚羊等野生动物——这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每天都在肯尼亚内罗毕国家公园上演。

  这条内罗毕往返蒙巴萨的标准轨距铁路,正是中肯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蒙内铁路。它实现了肯尼亚多年铁路现代化的梦想,便利当地居民的出行,也使游客坐着火车看动物迁徙成为可能。人员、货物加速流动,极大地促进了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建设,不仅有直观可见的基础设施“硬联通”,也有背后规则规制的“软联通”。十年来,标准输出、经验输出越来越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重点。

  “蒙内铁路完全采用了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设计,在培训肯尼亚员工时采用一对一培训模式,手把手将工作标准和技巧传授给他们。”客车司机陈代良来肯尼亚工作三年多,每次给当地员工培训都充满自豪。

  当地员工也收获满满。“来蒙内铁路工作后学会了很多技能,中国同事和我们分享了很多经验,特别是让我们学会应对很多突发的情况。”蒙内铁路安全员chris说。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援非盟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拔地而起,与周边形成鲜明对比。今年初,该项目(一期)正式竣工。这是非洲大陆第一所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疾控中心,成为非洲一体化建设的新地标。

  “25个月就完成了项目建设,虽然工期很紧,但我们在建设时依然注重高标准,严格保证质量与安全。在和当地员工的接触过程中也能感到他们由最初的不习惯、不理解,逐渐转变为认同和赞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埃塞非洲疾控中心项目经理胡攀说。

  “硬联通之外,软联通、软实力的输出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我们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作,接下来要更强调技术标准、规则规制的输出。”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申钦民说。

  投资建厂

  与全球市场无缝对接

  开罗以西130公里,辽阔的撒哈拉沙漠中,新城萨达特城工业区拔地而起。钢筋水泥筑起的厂房内,埃及海大总经理杨成彬和技术人员正在测试新的工厂生产线。

  “刚搬到新的厂房里来!现在正抓紧施工测试,争取月底投产。”杨成彬对埃及禽料市场充满信心,“这里有着1000万吨的市场空间,公司建成后将是埃及目前产能最大、设备最先进、设施最完善的专业化禽料生产企业,将为埃及市场提供中国制造的优质禽料。”

  对于市场商机,企业有着最敏感的触觉。看中埃及独具优势的市场和区位优势的远不止海大。

  向东走到红海边,美的厨房和热水器事业部埃及工厂也新入驻了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作为美的厨热首个独立筹建的海外生产基地,这里的洗碗机项目设计年产能高达150万台。

  “园区的定位是出口型基地,我们的主要目标市场也是海外市场,定位非常契合。埃及离我们的目标市场欧洲、中东都很近,艾因苏赫纳港也在附近5公里内,物流很便利。”美的埃及厨热公司副总经理刘学表示。

  “现阶段我们可以直接面向欧洲市场,之后是发展中的中东市场,再之后非洲的市场也在培育阶段,这也意味着在这里投资我们看中的是未来30年的市场前景。”刘学说。

  通过洞察当地市场特点和消费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为不同消费需求的用户带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广东制造”在非洲大陆广受欢迎的最重要原因。

  不少企业“出海”的步伐是先找市场再建工厂,但也有企业“反其道而行之”。这背后,都是企业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的调整。

  “刚开始我们在这里投资建厂是看中这里可以直接面向美国市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大,但现在我们在做本地的订单,挖掘本地市场。”华坚集团副总经理张芸琪说。2011年,华坚集团将“广东制造”搬到埃塞俄比亚,开始了在非洲的“淘金故事”。

  井然有序的生产线、车间悬挂的中文标语、熟练操作的车间工人、宽敞的千人大饭堂……在华坚国际轻工业城,仿佛回到了熟悉的珠三角工业园区。

  目前,华坚国际轻工业城不仅承接了华坚埃塞工厂自身部分产能,同时也主动承接国内纺织服装、鞋帽、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广东的家电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基础雄厚,这些恰恰是非洲需要发展的领域。”埃及泰达特区开发公司执行董事宋彩岑表示,“今年我们广东招商办事处刚刚成立,接下来将扩大对广东企业的招商,希望更多的广东企业到非洲发展。”

  授人以渔

  架起民心相通桥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非洲,广东企业“出海”除了给当地环境带来改变、让当地人有了就业机会之外,还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的人才,为后续合作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目前传音在肯尼亚有1600名员工,本地化率超96%。”传音肯尼亚大区总监方锐城介绍,在人才发展方面,传音为本地员工提供平等的晋升机会,依托传音学院丰富的培训资源,提升员工专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帮助本地优秀人才走上管理岗位。

  “中国企业在肯尼亚的投资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也学习到很多先进的技能。”tecno内罗毕零售主管michael在传音工作超6年。“2019年,我曾经到上海学习相关销售和管理经验,了解公司运作,学到的这些知识让我在工作当中很受益。”他说。

  “十年来,中国企业帮助埃塞当地建设发展,让当地更多的人成为‘一带一路’践行者。中国企业的到来不仅让当地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也有了更多的人才基础储备,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后劲会更强,效率也会更高。”胡攀说。

  通过务实合作充分带动当地就业,在埃塞俄比亚,仅以亚吉铁路为例,建设期即为当地创造5万多个就业岗位,运营期间累计招聘4千余名当地员工,中方还为数以千计埃塞学员提供赴华实地学习提升机会。

  鲁班工坊、孔子学院等机构在当地的建设发展也帮助当地人才提升技能。我国目前累计已派出22期500余人次中国教师赴埃塞农业职教学院任教,派出24批援埃塞医疗队和8批军医组,在传播医疗知识技术同时走进民间开展义诊,让双方合作成果真正造福于民。

  “我们是鲁班工坊的实训基地,很多学员培训结束就直接被园区的企业聘用了,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让我们很受益。”宋彩岑表示,鲁班工坊为园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她介绍,当地鲁班工坊主要和当地的技工学校、中专高职等院校合作,然后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有什么样的要求,鲁班工坊可以定制化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中非合作涵盖基建、产业、民生等多领域,在这片距离广东万里之遥的土地上,“中国种子”开花结果,“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

凯发国际集团的友情链接
国务院部门网站
省政府机构网站
相关链接
网站地图